炭化机设备_亚投app官方下载安装_亚投app官网入口

【盘州村史】距今已有643年历史的盘州村落

时间: 2025-01-31 00:53:01 |   作者: 炭化机设备

  村庄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根基,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村落积淀了自然、人文之精华,一方沃土,就是一轴耐人寻味的画卷。《盘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题专栏,充分挖掘展现乡村历史记忆和乡村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沙淤居委会位于盘州市胜境街道南部,东与亦资街道石家庄村相连,南与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挑担村接壤,西与岩上居委会交界,北与李子树居委会和坡上居委会为邻;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7万亩,林地1.13万亩;辖上沙淤、下沙淤、简槽沟3个自然寨,6个居民组,共有居民624户2275人。

  沙淤地形地貌以喀斯特为主,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2080米;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大豆、魔芋、茶叶、烤烟等;森林覆盖率为67%,主要植物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树等;交通四通八达,距胜境街道5公里,盘州城区18公里;境内有国家AAA级沙淤旅游景区。

  其一,姓氏说。最早居住此地均为沙姓彝族,因而得名为沙彝。现在沙淤的铜汞山、陈家坟等地方还有不少沙姓彝族人的坟墓。

  其二,地形说。沙淤居委会主要土地都是几个坝子(竹子塘、岩洞门前、马家大地、水井坑、大梨树槽子)它们依山而成,土地均为沙泥土,因而得名“沙依”。后因土地年年被淹没的因素,改名为“沙淤”。

  其三,农事说。洪武十四年(1381年),张氏先祖从南京搬迁到此地,开垦种田。那时,有一种生活小习惯,每年插秧时,都要把做好的饭菜送到田地里给干活的人吃。相传有一年,张氏祖先在送饭菜的途中,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把盛饭菜的砂锅砸碎了。大雨持续三天三夜,四面八方山上的沙泥从山上冲向竹子塘坝子,沙泥把整个坝子都被淹没了,因而得名“沙淤”。

  1911年至1949年,实行保甲制,沙依为第7保,隶属平彝县(富源县)平彝所(平关)。

  2017年6月23日,盘县撤县设市,设立县级盘州市,沙淤村改为沙淤居民委员会。沙淤居民委员会隶属胜境街道至今。

  沙淤村最早居住姓氏为沙姓彝族。村落的形成距今已有643年的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着张、王、刘、谭、周、蒋等汉族姓氏迁入,因风俗习惯和语言差异等因素,沙姓彝族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居住。经代代繁衍和不断地融合,如今沙淤村已形成以张、王、刘、蒋、黄、吕、骆、李、宋、谭、杨、丁、赵、潘、周、田、吴、彭、孔、贺、章、屠、熊等23个姓氏和谐共处的村落。最早入住的张、王、刘、蒋等姓氏已有600年的历史,最晚入住的熊姓也有19年的时间。

  由于基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加之没有主导产业,过去,沙淤居委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山村”。“一瓢水半斤沙,满脚都是黄泥巴”是2014年前沙淤居委会线年后,沙淤居委会基础设施实现质和量的飞跃,从贫穷村一跃成为全国的文明村、小康村。

  生活生产用水。沙淤居委会地处喀斯特山区,以前,用水十分艰难,辖区内只有简槽沟自然村寨有水源。特别是受枯水季节和冬季冰冻天气的影响,下沙淤和上沙淤的村民用水问题更突出。1983年,在上级部门资金的支持下,村民投工投劳,建成下沙淤和上沙淤两个自然村寨的饮水管道和水池5口,村民第一次用上自来水。但受季节性影响以及人口的持续不断的增加,用水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全方面提升简槽沟至下沙淤、杜鹃山水厂至下沙淤、上沙淤饮水供水管网基础设施,新建水窖220口、水池3口,安装水网管道到农户,全村完全解决了用水的问题。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供水保障工程,新建300㎥蓄水池一个,接通活动室至上沙淤供水管网。现辖区内共有山塘3个、水井1口、提水站4个;建有一个库容量为18万立方米的蕊湖;铺设有沙淤花卉基地供水管道2.6公里。

  照明用电。沙淤村照明用电经历了火把、松明子、油灯到电灯的漫长过程。最早通电始于1978年,但因电量不充足等种因素,停电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1990年实施农网改造时,全村用电有所缓解。2014年“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六项行动启动后,对沙淤村供电线路主干道实施全面提级农网改造,拆除电杆15根,更换绝缘电线公里,户户安装电表,沙淤村完全解决用电难等问题。

  路网建设。2007年前,整个沙淤村境内没有一条村级标准公路,村民出行极为不便,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2007年,沙淤村启动修建第一条通村公路(泥石路面),于2008年全线公里。

  “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村支两委把公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建成标准通村水泥(沥青)路13公里,通组公路8.9公里,人行步道12公里,产业道路11.554公里,沙淤园区标准公路2.6公里。2020年投入资金195万元,硬化围墙头至孔家小寨子、小广场道路(人行步道)0.8公里。2020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机耕道项目建设,建成车路上至小杨梅脑顶机耕道0.544公里,新寨口子至水井口、小麦地、马家坟等地机耕道4.02公里,小塘子口至大荒地1.1公里;建成雄鑫养殖场至张家坟机耕道0.31公里,小水塘至张家坟尾巴0.38公里,小水塘至陈家坟1.05公里,村活动室至小团箐1.15公里,火石口子至深窟洞大塘边1.2公里。2021年利用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建成听涛轩至小松毛地至大麦子塘机耕道1.3公里。如今,辖区内路网密织,交通四通八达。

  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年在下沙淤小云山创办学校,开启小学及初中教学。因学校过于简陋,由全体村民投工投劳,1978年重建学校于下沙淤口子头。在下沙淤口子头办学时间长达27年,后因学校楼墙体和顶板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等问题,于2003年在下沙淤蒋家大塘新建沙淤村小学。2014年,对沙淤村小学实施提级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沙淤小学人才辈出。1963年,从沙淤小学走出去的吕尧应成为沙淤村第一个大学生。目前,全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学生达110人。

  卫生事业。沙淤村的村卫生室始建于2015年。按村卫生室规定要求,2023年,利用东西部协作建设项目资金40万元,新建面积170平方米的沙淤居委会卫生室,配备有专业医务人员2人和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新建的卫生室,为村民看病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人居环境整治。2014年,沙淤村村支两委全方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大力实施“建、改、亮、绿、通”工程。相继建成沙淤村寨门和10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占地面积为45亩的沙淤中央广场公园和沙淤文化广场3个;建成5G网络基站4个;对666户529栋民房和41户危房实施提级改造;新建沼气池25口,公厕8个。2023年,投入资金360万元,实施下沙淤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提升改造项目;至2023年底,全村改厕380个,改圈230个,改灶38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80盏;实施庭院硬化21000平方米,硬化率达100%;种植村庄绿化苗木2万余株;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通讯信号全覆盖。

  2021年,作为六盘水市级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沙淤居委会整装再出发, 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要求,正在建设活力特色田园乡村。

  刺梨产业。2016年,成立胜境沙淤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全力发展刺梨产业。2017年,农户入股合作社土地469.865亩,涉及农户114户,刺梨产业每年可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左右。

  茶叶产业。2009年,沙淤居委会决定以引进种植大户带头种植的方式发展茶叶产业。自2009年以来,共租用村民闲置土地及荒坡,发展茶叶1500亩。在茶叶种植中,涌现出诸如段朝飞、退伍军人张龙虎等茶叶种植专业大户。历经20余年的经营管理,沙淤茶叶产业已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的务工收入和土地出租收入,还拉动了餐饮服务业、加工业等别的行业的发展。

  沙淤居委会在注重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自2009年以来,沙淤居委会充分的利用中央财政衔接等种资金,入股贵州宏财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盘州市志浩刺梨加工厂、盘致火腿沙淤腿源基地,以及盘州市沙於绿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松茸种植生产基地项目等,实行按年固定分红以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沙淤村民的传统养殖可追溯到二十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有74年的历史,养殖业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传统养殖主要以饲养羊、牛、猪、马、鸡为主,其饲养方式分大户养殖和单户散养两种模式。辖区内共有养羊专业大户14户,户均养羊达30只以上;养牛大户2户,户均饲养牛40头以上,户均饲养10头牛以上的农户有2户,5头以上的有2户。除大户养殖外,零星饲养居,户均饲养生猪2头以上。

  1960年至2007年的47年间,80%的农户都饲养马。在2007年前,马是主要运输工具。2007年以后,随着通村公路、通组公路、机耕道的建成,各种农用车代替了马,马的“地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饲养马的传统历史也宣告结束。

  沙淤园农业园区以沙淤居委会蚂蚁坟为中心,创建于2013年8月,是一个集现代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示范型景区。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盘州城区的“后花园”。

  沙淤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4.88万亩,核心区占地3000亩,分花卉种植大棚、休闲娱乐等区域,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完善;依托厚重的古驿道文化、三线文化,致力于“隽美沙淤、人文故里”目标定位,景区以蕊湖景点为中心,相继打造出松月潭、听涛轩、四季花田、快乐采摘园、浪漫樱花园、星空露营基地、茶山花海等一批景点。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苗圃、精品花卉,以及茶叶、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以此来实现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土地庙。沙淤社区三个自然村寨都有土地庙,是沙淤人民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的重要场所,也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

  传统鞋垫制作流程与工艺。沙淤鞋垫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鞋垫制作重点是一个“绣”字上,二十世纪60年代前,绣鞋垫是妇女们的必修课,鞋垫上通常绣有花草、飞鸟、鱼儿之类的图案,有的绣有“永结同心、花开富贵”等字样,绣工极为讲究,制作时间长。直到80年代,绣鞋垫仍然是衡量妇女是否心灵手巧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绣”鞋垫这一传统技艺渐渐消失,但沙淤社区内还有杨琴芬等105位传承人。

  2007年,启动修建通村公路(泥夹石路面),2008年全线年,林权改革,规范集体林地和个人林地的林权权属。

  2009年,龙马茶叶合作社成立,在铜汞山片区种植茶叶520亩拉开了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2021年,沙淤居委会被六盘水市纳入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形象定位为:沙淤田园薯芋旺、杜鹃花海茶芬芳。

  2013年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社区)荣誉称号,同年六盘水市委党的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富民型党组织”;

  2013年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明办授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省级示范点;

  2014年7月被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